Monday, May 30, 2011

第10章 样板戏 咱们的文化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在形式上是从革文化的命开始的,它的直接起点是姚文元(注1)批判新编历史京剧《海瑞罢官》的文章。批判这出戏是政治需要,因为太祖爷认为刘少奇一伙借助《海瑞罢官》的故事来发泄自反右及大跃进(注2)以来积累的不满情绪。这是隐患,是太祖爷试图整治的一块心病。太祖爷要想灭刘少奇一伙反对势力,就要否定现有的一切,要革命。这场革命从批判一个京剧开始,就叫文化革命。革京剧的命,革各种剧的命,革所有文学艺术的命,是文化大革命。所以,从一开始文化大革命就意味着毁灭,是无数朝代阉割文化的重演,但却史无前列地邪乎,彻底出格儿,造就了华夏大地文化沙漠,和几代文盲。

这场对文化的大革命的口号是“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意思是文艺为老百姓服务,这是用不着说的一句废话,没老百姓哪来文艺?可是那年月文艺和老百姓毫无关系。咱党和太祖爷决定你看什么听什么读什么,喜欢不喜欢是你的事。文艺是全心全意为政治服务的。这显然很不象话,很专制,所以才要喊“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以“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名义封杀了几乎当时所有的文艺作品,尤其是华夏传统文化的最典型的代表京剧。徽班进京二百年以来(注3),京剧发展成为高度艺术化并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文艺形式。它被接受的范围最广,一是因为唱腔动作美丽,二是因为其所表现的都是广为流传的历史典故。舞台上一派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无疑是老百姓最喜闻乐见的文艺。要不是传统京剧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废了,今天海内外的中年女人就犯不着守着电视屏幕为韩国人那点儿鸡毛蒜皮抹眼泪了。这是后话。

要让文艺为工农兵服务,舞台上就应该是工农兵形象,而不是才子佳人。这样的戏显然不多,因为戏剧是靠传统培植发展的,而二百年前没有工农兵,老百姓也不愿意在戏里看自己那点家常事儿,所以舞台上只有才子佳人。建国后十七年新编的像样的表现工农兵形象的现代戏就那么几个。所以深领太祖爷意图的第一夫人江青,亲自出马,要让“文艺为工农兵服务”。

青年江青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只身闯荡上海滩,在当时繁花似锦的中国文艺界打出了一片天地,成为颇有名气的戏剧电影演员。后来为追求革命理想,走进革命圣地延安,与太祖爷坠入爱河。但考虑太祖爷另有妻小,咱中央政治局作出决议,江青照顾太祖爷生活,但不能结婚,永远不能参与政治活动,以及其它诸多不能不许。可以想象,江青很压抑。这种压抑一直延续到文革开始,太祖爷让江青在文艺界革命。江青终于摆脱多年禁锢,不负太祖爷所望,在急风暴雨中高高举起文化革命的大旗,大显身手,精心打造了一批华夏文明史上影响最深远的的戏剧,这就是著名的八个样板戏。

江青把当时已有的现代戏过了一遍,精选少许,组织人马对其改编。这包括京剧《沙家浜》,《红灯记》,《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和《白毛女》,还有根据京剧改编的交响乐《沙家浜》。 这些剧目讲的都是太祖爷领导咱们党闹革命的事儿,剧中都有一个十全十美的光辉形象,还有一个凶狠丑恶的反面角色。江青召集了当时文艺界精英,以上海音乐学院少壮派作曲家于会咏为首,对这些剧目精雕细琢,同时大胆创新。他们不仅创作出东西方交融的第一代中国芭蕾舞,更是让古老的京剧青春焕发。虽然剧中故事很革命因而很呆板,但剧情不乏趣味,音乐舞蹈不失优美,从艺术形式来讲剧剧都是当时中国戏剧的登峰造极之作。其中最典型的,是《沙家浜》。

京剧《沙家浜》讲的是抗日战争期间江苏乡下小镇沙家浜“春来茶馆”老板娘阿庆嫂为保护新四军伤病员与日伪忠义救国军司令胡传奎及其参谋刁德一展开英勇机智斗争的故事。一个女人,在各色男人之间周旋,加上兵荒马乱,你死我活,其戏剧性本来就吸引人。再加上唱腔优美,表演出色,《沙家浜》很快红遍全国。其中动人心魄的“智斗”一场戏的唱段,唱遍大江南北,唱穿几十年,唱到今天世界各地此起彼伏的卡拉OK派对上。

八个样板戏,个个如此,全是精品。这绝对是江青的功劳。但是,太少了。当七亿人一起看八台戏的时候,这个民族的文化就肯定不健康了。

文化大革命,生出八台好戏,却革了文化的命。文革中长大的咱们除了这八台戏,对别的文艺形式所知寥寥。在咱们眼里,世界是红彤彤的,除了红色风暴里的红色旗帜,就是咱们心中的红太阳。今天看来,当时咱们的的世界其实是光秃秃的,是一片浩瀚的文化沙漠。八个样板戏就是这沙漠里的八棵红色的仙人掌。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本应是好事,可惜只为政治服务了,从而,文艺不再成为文艺,文化也就随之消失。当文化不再,文明便衰落。自然而然,是非颠倒,公理尽灭,良心消失贻尽,最终善恶不分,天下大乱。然后就是毁灭。

文革结束,国门洞开,最先走进来的,是家门口的香港,带着蛤蟆镜喇叭裤,唱着邓丽君。这不能怪香港,她是大清的弃儿,门前的泥塘。后来成了大车店,车夫海盗络绎不停,滋生的只能是庸俗文化。可香港占尽天时地利,中国改革开放,她先溜了进来。这片文化沙漠,什么泥汤浑水儿都被如数吸收,并自茁壮成长出各色奇花异果。祖国山河顷刻间从一片红化为一派乌烟瘴气,乱七八糟。其浓缩的标志,就是每年一次的央视春节晚会。

春节是当今华夏子孙的终极文化认同。除夕之夜,阖家团圆,老少围坐一起,一边煮饺子一边通过电视欣赏一台艺术大戏,是中国最华丽壮观的大众文化盛宴。春晚便是全世界独一无二也是收视率最高的节目。

1983年开始的春晚,给咱们留下无数开心和享受。从王景愚的吃鸡,陈佩斯的吃面条,宋丹丹的卖花生,姜昆的“如此照相”,到张明敏“中国心”,费翔的“冬天里的一把火”,王菲毛阿敏的“相约九八”,哦,还有李谷一永远的“难忘今宵”,让咱们永生难忘(注4)。可是,新鲜感过去了,兴奋过去了,却发现所沉浸其中的文化是如此乏味,苍白浅薄。咱们并不喜欢赵本山小品的弱智,“小沈阳” 小品节目大胆直白的恶俗,还有无数莫名其妙的引亢高歌,也无法欣赏白岩松刻意深沉下的肤浅,还有观众席上令人莫名其妙的掌声。咱们越来越发觉春晚没劲,没水平,甚至鄙俗。像把一年的搜饭剩菜辙在一起,五颜六色,滋味嘈杂。可春晚年复一年,形式内容一成不变,咱们依然年年盼,年年看,年年看完了破口大骂。春晚依然年年让大城小镇万人空巷,年年成为咱们不厌的话题,是不折不扣的新时代的样板戏。

咱们无奈。因为除了春晚,咱们一无所有。就像没了样板戏,咱们什么都唱不出来。当咱们解脱了枷锁的束服,满心欢喜地涌向蓝天的时候,突然发现咱们的双翼已经没有了羽毛。咱们的文化枯竭了,因为承载这文化的咱们几代人已然落成文盲。咱们只能在咱们的文化之旅上高唱《沙家浜》《红灯记》。所以,春晚的鄙俗,不能归罪于任何个人或组织。这种低级趣味的文化,因为咱们全民族的低级趣味而产生。春晚节目的品质,是观众的选择,是全国人民的选择。

咱们不是没有文化先驱,不是没有冷静的文化思想者。可当咱们稍有觉醒的时候,当崔建唱出《一无所有》和《最后一颗子弹》的时候,当“星星画展”出现在街头的时候,文革式的封杀便随之出现,文化启蒙随之消散。文化革命还在继续。文化革命也不可能因为一个人的死去或四个人的被捕而嘎然消失。几番回合,不甘寂寞的灵魂寂寞了,咱们只剩下卡拉OK的歌声,和街头的秧歌。久而久之,文化的空落让咱们在面对色彩斑斓瞬息万变的世界时,除了像个怨妇一样说几声“不”或者象无赖一样骂几句街来壮壮胆子,毫无定力,束手无策。所以当咱们带着美好的愿望走向彼此的时候,咱们往往在对话开始之前先把对话的平台拆掉了。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最大恶果,不仅仅是几千年中华文化世界文明在我们这一代断层,不仅仅是因此而留下的几代文盲和文化的贫瘠,更是文化真空里滋生的畸形心态。后患无穷。


1:姚文元时任上海“解放日报”编委,评“海瑞罢官”的文章于1965年底发在上海的“文汇报”上。姚在这之后不断被提升官位,后成为所谓“四人帮”中的一员。
2:指毛泽东于1957年所发动为整肃“知识分子”的“反击右派”运动与1958年发动的以大炼钢铁为代表的疯狂“生产”运动。
3:指十八世纪末,清朝乾隆年间,安徽的多个戏曲社团进京演唱,为“京剧”这个剧种奠下基础的过程。
4:历年春节晚会上的经典流行节目。所列人物都是当时的著名演员。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